上周,收到市電商協會的邀請,我參加了一場研討會。主題有兩個:一是六堡茶電商應該怎么做?二是為什么六堡茶時至今日仍然小眾?拋開商業和推廣層面的因素不說,今天,我嘗試從行業層面探討一下,算是對第二個問題的一個深度思考。
一直以來,六堡茶行業有兩個政治正確。政治正確的意思是:你心里大概知道某些事情是不合常理的,但你沒法說出來,說出來可能會違背大眾的想法和意愿。
1年份
第一個政治正確,可能是年份。似乎年份越長就應該越值錢,我們會經常聽到一些說法,比如:
“新茶不好喝?放上一些年份就好喝了?!?/p>
“存六堡茶就是投資,存越久升值越多?!?/p>
“賣六堡茶不會虧的,賣得出賺錢,賣不出更賺錢!”
這些說法的內在邏輯,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:年份越長的六堡茶,品質越好,價格也越高。
▲60年代老六堡
這里還有一個概念,就是“越陳越香”,最早見到這個詞,是在臺灣人鄧時海所著的《普洱茶》第25頁,這個概念到如今,應該是大多數普洱茶、六堡茶乃至黑茶愛好者普遍認可的。當然,喝過老六堡的茶友相信都能體會到老茶那不可替代的韻味。
前幾周在討論“什么是六堡茶不可替代的特征”的時候,小茶仙就提出過一個觀點:六堡茶最大的特征,就是10-20年中期茶優異的表現,相比普洱茶,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。但這里有一個前提,原料優秀、工藝到位、倉儲正常的六堡茶,年份越長才會越好,越值錢。而關于原料、工藝、倉儲對六堡茶品質的影響,這個之前已經說過很多次了,不再細說了。
▲15年六堡茶(茶茶供圖)
強調年份這件事情到底好不好?對不對?這里先放下不探討,我們先看看行業的現實狀況。
首先是消費。
每年生產的六堡茶,真正到消費者手中,用來喝的有多少?又有多少六堡茶在廠家、代理商、藏家、炒家手里囤著?大家都愿意相信一個故事,六堡茶年份長了,就能升值,囤六堡茶是一種投資。但我一直堅持認為,六堡茶不應該賦予太多的金融屬性,如果一個市場消費的少,囤積的多,是有大問題的,不信?07年普洱茶崩盤的事情了解一下。
茶葉是消費品,是飲料,應該回歸品飲的本質,六堡茶也一樣。
其次是口感。
在研討會當天,一位老茶師感慨道:“我做了一輩子六堡茶,我覺得六堡茶是最好的,但為什么現在推廣還是這么困難?”我敬重老人的情懷,但凡事總要客觀看待,不能自己說自家孩子好。
歷史上六堡茶的名氣并不亞于普洱茶,六堡茶的冷水渥堆工藝,確實也比普洱熟茶出現的早。
而時至今日,普洱茶已經形成了生、熟茶兩套涇渭分明的消費體系,生茶口感多變,主打中高端用戶;熟茶適口性好,主打中低端用戶。特別是普洱熟茶,已經慢慢丟棄了原來唯年份論的概念,用相對優質的原料,通過離地發酵,小堆發酵等技術改良手段,減輕新茶的堆味、燥感,提高適口性,主打現飲。
▲2017年普洱熟茶
我喝過五正、雨林、吉普號等新興普洱茶企的熟茶,不可否認,在新茶適口性這方面要比六堡茶做得更好。
前文說到,六堡茶的優勢在于中期茶,具體表現在茶湯的層次感和韻味上,但是從消費的受眾來說,六堡茶是吃虧的。因為茶湯的層次感也好,韻味也罷,需要經過一段時間訓練,具備一定品鑒水平的消費者才能體會到,這無疑是提高了消費者的進入門檻;另一方面就是時間成本,不能讓消費者為了一個不確定的預期等上8年、10年,同樣的,茶企、代理商也不應該這樣等。
2原料
第二個政治正確,估計就是原料了。
在尋茶的時候,我經常能聽到這樣的觀點:“六堡茶就是一種工藝?!边@句話,大意就是:只要是按六堡茶的加工工藝,無論用什么原料都可以。
一個有趣的現象,茶友們留意下自己手上的六堡茶包裝盒,原料一欄都很籠統的寫著六堡茶葉或六堡茶毛茶,而普洱茶包裝盒原料一欄,你能很清楚的看到“云南大葉種曬青茶”。
原料不能說,不方便說,行業彼此心照不宣,究其原因,就是本地(包括廣西傳統茶區)原料產量少、價格高,不少的六堡茶是用外省甚至是境外的原料加工的。
▲普洱茶與六堡茶的外包裝
其實,在六堡茶標準上已經明確定義了原料的種類:六堡茶……選用蒼梧縣群體種、廣西大葉種及其分離、選育的品種……的鮮葉為原料,按特定的工藝進行加工……具有獨特品質特征的黑茶。
六堡茶的獨特品質的形成,誠然受工藝和梧州當地氣候環境的影響,但和原料品種也有密切關系。
可以這樣說,解放前的六堡茶,原料主要集中在六堡鎮,解放后的很長一段時間,原料主要來自于六堡鎮和廣西傳統茶區的桂青茶。直到上世紀90年代之后,六堡鎮茶園荒廢,廣西桂青種茶樹退化,大量種植云南大葉種和福云六號等茶樹品種。
▲六堡鎮茶園一隅
2000年開始,六堡茶的原料來源開始“復雜”起來了,不同種類的茶青制作的六堡茶,口感風格迥異,從好的方面來說,是百花齊放,但從另一方面來說,口感難以統一,消費者搞不清楚什么是六堡茶的“正味”。行業有標準,但執行起來各顯神通,這種東西我可能也沒有辦法細說,只能待行業形成共識,有共同的可執行的規范,另外就是蒼梧縣群體種的種源提純,恢復種植,提高產量。這些都需要留待時間解決。
結語
雖然說喝茶真是大俗大雅之事,每個人的舌頭、味覺、嗅覺都是不盡相同,六堡茶不缺好茶,缺的是一個消費市場的契機和切入點,對于六堡茶行業來說,不過分強調年份,提高新茶的適口性,降低消費者的進入門檻;規范原料來源,統一六堡茶的標準口感,降低消費者的試錯成本。既不故步自封,也不妄自菲薄,從消費者角度出發,回歸理性。我想,六堡茶一定會讓更多茶友滿意和接受的。
六堡茶購買,請加微信號【lbczj789】,或點擊淘寶店六堡茶之家進入購買。
九月 13, 2017 10:01 下午 沙發
你家的茶雖然不多,但的確很有特點,我比較好奇的是,你們的茶是怎么選的,有什么評判標準嗎?
有的,我們根據經驗總結及對行業、市場的理解,制定了一套六堡茶評價體系,這個體系非官方,也很主觀,但卻是我們尋茶的價值判斷標準,也適用于茶友,有興趣的可以參考《我們做了一套六堡茶評價體系,也許能更客觀地評價一款茶!》一文